首页 > 国内 > 正文

解锁双碳绿色密码

2022-03-22 09:07:55来源:天津日报  

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想或不想,‘碳’都在排放。”

碳排放伴随人们的衣食住行,可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副产品”。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事关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事关每一个个体,没有局外人。

近日,天津港保税区企业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投资的全市首个加氢母站建成投用,年产能1600吨,将为滨海新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提供氢能保障。天津石化也围绕“清洁能源替代”这一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将打通燃料电池氢气生产全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眼下像这样布局“双碳”赛道的企业不在少数,它们正“奔向”市场,播种那一抹珍贵的“绿色”。那么,从认识到行动,有哪些文章可做?为什么要推进碳中和?降碳会带来哪些改变?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研究人员,为您“解锁”答案。

破局突围做好“加减法”

“双碳”一词的诞生,要从全球变暖说起。

像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它们排放到空气中,让空气更保暖,进入大气层,就像给地球穿了好几层加厚保暖衣,使地球的气温开始升高。因此,这类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由于其中含有碳元素,这种排放又叫碳排放。那为什么要控制全球变暖呢?它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等,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碳达峰是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于国于民,“双碳”势在必行。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林翊表示,实施碳中和行动,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首先要算账,找到排放源与碳汇,做好“加减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使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平衡;其次是要有清晰的目标与实施路径,针对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碳中和方案、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坚决地推进执行;最后是鼓励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创新,发挥技术与金融工具的倍数效应,达到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最大动力,包括研究、开发、投资、生产,所有决策都要以碳中和为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金涌在一次主题演讲中说,碳中和不是别人让做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要从调整产业结构、改进技术、降低能耗、发挥再生能源主导作用等方面发力,鼓励全民节能,让资源循环利用。

无疑,拥抱“双碳”时代,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无废城市”等创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建设,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区、工业园区、企业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低碳高水平示范园区,以及污染物和碳“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推动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打造碳中和示范区。

落地见效政策护航

2021年11月,《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立法主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明确了管理体制、基本制度和绿色转型、降碳增汇的政策措施,用法治力量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为有关部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执法依据,对企业和公众参与“双碳”行动具有指引和激励作用。

记者梳理发现,该《条例》将减碳降碳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结合起来,强调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力求平衡碳减排与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明确了减排降碳和增加碳汇并行推进,加强绿色港口建设;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鼓励碳汇项目开发,发挥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固碳作用。此外,依托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市推动低碳零碳负碳前沿技术研究开发,鼓励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进入‘双碳’时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都要转变,要实现‘绿色化’。”林翊认为,对企业来说,使用清洁能源是低碳、从事减碳技术研发是低碳、倡导节能办公也是低碳;从个人角度来说,现在线上线下有很多低碳“打卡”场景,诸如网络缴费、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随手关灯、节约用水,随时随地都可以为降碳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刘明明表示,“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倒逼传统经济由高耗能、高排放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成功转型的行业企业将大大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收获更好的发展前景。

凝聚力量全民参与

目标已定,政策已出,要形成全社会低碳发展的共识,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政府扶持,还需要凝聚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低碳—超低—近零—净零”的减碳路径,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两个领域打出品牌。从矗立在蓟运河口的风力发电“大风车”,到遍布全域的风光互补路灯,再到中央大道两侧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这里已建起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在节约、集约、综合、循环开发利用城市资源等方面进行着有效实践。

走进全市首个零碳建筑示范项目──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随处可见深灰色的光伏板,有了它,路面、屋顶、座椅,甚至垃圾桶,都能化身“电池”,为整个中心充电,年发电量达23.4万度;建筑周围还造了44口120米深的地热井,将浅层地热能和屋顶太阳能热水系统相结合,为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提供相对稳定的能源。

何以如此“高级”?其实,中心是通过绿色产能、灵活储能、按需用能、智慧控能、高效节能的方式,对建筑能耗进行全面监测和协调,最终实现零碳运行。简单来说,绿色产能即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用能需求;灵活储能是在光伏储能和电网储能间切换;按需用能则根据天气情况选择自然通风还是开启空调,充分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

据测算,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每年可节约17.2万度电,能源自给率达112%,与普通节能建筑相比,再节能4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境效益上,中心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9吨,相当于植树3000棵。

低碳社会人人共享,更应人人共建。

记者走访生态城的居民小区发现,最普遍、利用率最高的设施就是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箱。家住季景兰庭的居民李洋每天上班前会顺手把垃圾带下来,在回收箱前,刷卡积分、选择垃圾种类、识别二维码、投递,简单几步就能完成垃圾分类。“把贴着二维码的垃圾放入回收箱,专人收集分拣后,通过二维码自动生成积分,转入我刷的那个卡里,用积分在小区便利店换购商品,能换好多实用的日用品。”李洋说,现在孩子的积极性也很高,和她一起享受低碳生活。

掘金市场技术先行

有人说,“双碳”风口下,一个千亿级的市场正在形成。舵转何方?可以肯定的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度改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共识。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认为,“要对能源进行大的‘革命’,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把污染能源降下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过,不能只关注节能和提效,还得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替代。”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双碳”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有委员提出,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进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各环节的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

诚然,产业的变革势必“牵引”技术的创新,谁拥有新的“双碳”技术,谁就能获得通向绿色未来的“金钥匙”。

碳中和研究所是滨海新区首个针对“双碳”成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这里积极推进“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体系应用落地。碳中和研究所所长程海鹰介绍,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盆地中心,石油产业发达,拥有就地捕集、封存二氧化碳的便利地理与地质条件,具备低成本技术优势,CCUS技术体系针对电力、石油等能源行业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及地质封存;同时,他们还制定“零碳”乡村规划与建设方案,研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技术,形成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体系。

“双碳”需要多元化、更高承载力的新技术。它们一边和政府治理、能源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延伸触角,催生数智油田、智慧电厂、智能车间等进入公众视野,推动清洁能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打通“点绿成金”的转化之路;另一边“联姻”低碳产业,建起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日益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有专家预测,未来的经济是数字化的绿色经济、绿色化的数字经济,绿色化为数字经济导航、数字化为绿色经济赋能;未来的经济也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实体数字化的经济,对此,应兼具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思维,把双碳知识和数字经济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链接

碳排放怎么算?

作为“双碳”概念中出现的高频词,碳排放往往以数字的形式亮相。那究竟是怎么计算的呢?

“以企业或团体为例,核算碳排放量有一个‘路径’:首先依据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识别项目碳排放要素,确定碳盘查边界范围和排放情况,将其量化汇总后,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出相应时间、区间内的碳排放最大值。”林翊介绍,核算前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调查,这被称为“摸家底”,为的就是确定项目排放边界及对应的活动数据,精准核算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排放量;接着,整理出碳盘查报告,交由第三方机构复查后,碳排放的数值才算“出炉”。

一般来说,碳排放源主要包括汽油燃烧、制冷剂填充、外购电力、外购热力等要素。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创新业务部总监张顺告诉记者:“每个要素都要评估,比如灭火器,需要掌握数量、种类及使用次数;了解用油车辆活动区域、行走路线,统计油料的消耗值;对于外购电能和市政供热,应该综合建筑能耗和市政供热的标准、实际使用面积及以往运营经验。”

前不久,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第四社区中心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依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及ISO14064-1:2018《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等标准综合测算,该中心项目物业及运营管理在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温室气体盘查的基准年碳排放量为513吨。(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关键词: 衣食住行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