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焦点滚动:融资担保开拓绿色业务 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速

2023-02-18 05:42:54来源:中国经营网  

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近期,有更多的融资担保公司加入其中,多地都落地了绿色担保相关产品的首笔业务。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都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我国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当下,绿色融资担保的发展空间也将越来越大,盈利前景同样巨大,而绿色资产风险较小的优势也为融资担保机构降低了自身正常担保业务的运营风险。

不过,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绿色融资担保在绿色金融体系中起步较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业务指引或制度、业务的界定标准和统计规则等政策体系亟待完备健全。同时,如何落实绿色融资被担保方和绿色融资项目环境效益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也需要业内持续探索。


(资料图片)

绿色融担加速发力

公开信息显示,近期多地区都落地了绿色担保相关产品的首笔业务。比如,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共同打造的环保产业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担保、再担保、增信等综合金融服务,并于近日成功发放省内首笔“环保担”贷款,金额 3500 万元,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

又比如,龙岩市龙盛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对接福建某公司融资需求,根据该项目碳减排具体情况为企业量身订制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担保新模式,将企业拥有价值680万元的富余碳排放配额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办理质押,纳入该企业反担保措施中。该业务的落地也成为龙岩市首笔碳排放权质押担保贷款。

此外,记者也关注到北京首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担保”),在更早的2022年与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合作,成功落地北京市首笔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绿色融担的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何?绿色担保的业务增速又如何?

对此,首创担保党委书记、董事长臧晓松表示,在落地前述的CCER业务后,公司还通过定制化开发和再造担保产品模型、对符合条件的新业务客户提供担保,对存量业务客户提额增信,加大对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行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力度。例如,公司在对存量业务绿色产业客户识别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为主营垃圾资源化业务的北京某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贷款担保额度从3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更好地支持该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臧晓松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绿色金融业务拓展持续发力。以清洁能源与环保领域为例,2022年新增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相关领域项目数量同比增长了32%、金额同比增长了22%,既呈现出公司绿色金融业务良好的增长势头,也体现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的业务发展特色。

那么,融资担保在绿色金融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重庆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研究室主任、民建重庆市委会经济专委会委员王文涛也向记者表示,传统金融风险多关注短期风险,而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多是中长期风险。如果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资产定价,势必推高相应资产价格,即使资产质量良好,依然会降低投资者的投资兴趣。

目前,我国在气候相关领域的绿色金融工具仍以巨灾、天气等保险手段为主,但保险不能成为绿色项目资金来源,缺乏能够提升项目市场融资能力的针对性绿色金融工具。目前央行推出的绿色金融工具主要投资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气候减缓领域,未涉及海绵城市、抗击洪涝灾害工程等气候适应领域。因此,绿色融资担保的引入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痛点。

具体而言,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告诉记者,在普通的融资担保业务中,担保机构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资金需求方的信用评估,二是向资金供给方提供自身资信证明,取得其对自身信用保证资格和履约能力的认可。

而在绿色金融业务的融资担保中,担保机构还需要评估被担保方的绿色信用,识别绿色资产,跟踪绿色金融资金使用,监督绿色项目建设,监测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确保绿色金融落到实处,而不是成为“伪绿”“漂绿”项目,对担保机构的绿色低碳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也可委托专业第三方绿评机构负责在全球积极践行碳中和。

绿色效益显化、量化仍存挑战

对于绿色融资担保的发展前景,郭海飞表示,中国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当下,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力度加大,企业绿色融资需求日益旺盛,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等均已取得快速发展,绿色融资担保的发展空间也将越来越大,盈利前景同样巨大。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绿色担保在多个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臧晓松告诉记者,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信贷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政策体系最为成熟,而绿色担保相较而言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政策体系亟待完备健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出台业务指引或制度,明确业务的界定标准和统计规则。在绿色担保指引和制度的规范下,业务范畴更加明确,担保机构展业不会出现打乱仗、出乱拳的局面;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能够更好规避“一刀切”的风险;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会更加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此外,担保行业、担保机构创造的绿色效益也会更容易显化、量化,从而更好地彰显社会责任担当。

“结合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来看,绿色担保自身的风险也需要重视,”臧晓松谈到,“项目入口角度,绿色融资担保需要谨防凭空捏造或刻意夸大绿色项目骗保骗贷、分拆项目多头融资、绿色项目资金用途名实不符等业务风险源。而在保监控角度,融担公司还要加强银担合作、紧盯绿色产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变化、定期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准确研判、及时预警和处置项目风险。”

在郭海飞看来,绿色融担还需要应对的挑战是,如何落实绿色融资被担保方和绿色融资项目环境效益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如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投入运营一年以上都没有相对应的实际环境效益监测检测统计数据,那么该项目便无法证明是绿色项目,该融资也无法被认定为绿色融资,因此,后续关于绿色融资担保的具体标准和监管政策也需完善统一。

对此,臧晓松也持同样的观点,其认为,金融业务短期内难以产生回报,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同时,在其看来,绿色金融可以与普惠金融融合并举,两者虽然落脚点不同,但都是从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出发的。因此,在普惠金融领域已发挥积极作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也应当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绿色金融作为政策性业务的重点聚焦领域。

基于种种背景,未来绿色融资担保在发展过程中将更注重哪些方面?对此,臧晓松向记者表示,首先,公司将精准发力,聚焦支持四大行业低碳发展。依托对绿色产业的研究成果,公司充分结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北京市纲领性文件精神,将电力(能源)行业、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作为重点绿色产业聚焦对象,细化研究四个行业在北京地区的发展状况、市场规模、核心技术和融资需求等,研究探索可行性、可操作性较高的担保业务机会。

比如,电力行业重点关注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转型升级;工业制造业重点关注产品制造和原材料供应的碳减排;交通运输业致力推动运输流程碳减排,帮助交通运输产业链开发更可持续的仓储和服务设施,并支持运输企业采用更加绿色的包装材料;农业方面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升级、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农业环境设施升级等。

与此同时,公司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应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担保。公司着力建设“云担保”系统,构建“智慧担保”体系,支持高效率、低碳化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业务。具体而言,“云担保”综合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认证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先进技术,同时接入了公安征信、税务、工商、司法、知识产权和房产等数据和信息,以及银行共享的数据;同时,也得到了来自科研院校、科技公司的加密、建模、数字认证、人脸识别和信息安全等技术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 融资担保 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