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做强“农字号”发展电商村 低效农田变身品牌农业

2020-10-26 10:02:06来源:环京津网  

做强“农字号” 发展电商村

深秋时节,沈阳市辽中区牛心坨镇连三湾村处处是丰收的景象,那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尤其亮眼。

“今年辣椒长得好,亩产350公斤,和以往种玉米、花生相比,每亩能多收1000多元。”村民刘中志家的地里,辣椒个个饱满鲜红,眼看丰收已成定局,刘中志喜不自胜。

连三湾村是辽中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富起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辽中区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并大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一条以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全面发展之路。

低效农田变身品牌农业

正值收获的季节,六间房镇裴家乡村稻田一片金黄,村民们拎着桶、拿着兜,在田间捕捉河蟹,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稻蟹共生的模式实现了‘用水不费水、用地不占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裴家乡村第一书记李金田对记者说。

在裴家乡村,处处是忙碌的身影。“蟹子的个头儿比去年大了不少,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村民陈帅告诉记者,他在稻田里养蟹有几个年头了,稻田养蟹不仅绿色有机,还让每亩稻田增收2000元左右。

稻田里不仅能养蟹,还能养蛙。在老大房镇丁家村,稻田里一声声清脆的蛙叫,带给农户无限希望和期许。

“我现在种60亩蛙田米,市场价能卖到12万元左右,纯利润能到7万多块钱。以前种60亩普通大米,纯利润也就三四万块钱,现在比以前多挣了一倍。这米绿色、健康、无公害,也好卖,咱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啦!”种植户姜庭若笑呵呵地说。

老大房镇位于辽河西岸,土地以沙土地为主,产业资源条件先天不足。镇长李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老大房镇坚持特色发展,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打造蛙田米特色产业村、花生特色产业村、大葱特色产业村、寒富苹果特色产业村,塑造“未家大葱”“腰街牛肉”“丁家蛙田米”等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看天收获的低效农田,如今蟹肥稻香。目前,辽中区已建成以特养、畜牧、蔬菜、林果、花卉、休闲农业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电商带火特色农产品

今年以来,辽中区全面推进电商村发展,通过“专业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电商”的链条式发展,帮助农民就业、增收。

“朋友们,好物推荐又开始啦,今天的即食特色小海鲜……”10月13日晚,潘家堡镇于家台村村委会的5个直播间里,网红主播正卖力吆喝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产品下单数持续上升。

“像这样的网红直播带货,于家台村几乎每晚都进行,通过快手、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村里的农产品走向了全国,日均销售额在3万元左右。”于家台村党支部书记佟亮说。

2017年,于家台村成立了沈阳市于台印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今年3月,于台印象公司上马电商项目,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和于台印象小程序开展线上业务,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公司通过线下运营、线上推广的方式并行开展各项业务。线上经营现有七大类52种电商产品,今后还将陆续推出绿色无公害农业精品、经典土特产、办公用具等日用百货。”佟亮告诉记者,最近,有些村民也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幽默诙谐又充满东北特色的直播方式,赢得了不少粉丝,推荐的商品从于台大酱、五谷杂粮,到果蔬特产、休闲食品,都是当地的土特产。

冷子堡镇黄东村也充分感受到电商带来的便利。黄东村对村里的渔业养殖进行升级,通过注册“黄东吉鱼”品牌,利用网络平台,让黄东村鲫鱼成为品牌。

“我们利用现有的‘辽中鲫鱼’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文章,成立黄东村集体公司,注册了‘黄东吉鱼’品牌,一面推动产品进超市、进市场,一面拓展电子商务渠道。目前,‘黄东吉鱼’已经在3家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村党支部也开发了‘乡村小卖铺’小程序,注册了平台公众号。”黄东村第一书记刘浩告诉记者,黄东村正在创建沈阳市电子商务示范村,以“辽中鲫鱼”为产业基础,依托村里200公顷淡水鱼养殖基地的线下资源,与多家知名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合作。

以于家台村和黄东村为代表,辽中区很多村子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在线上找到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如今,辽中区已发展电商村22个,电子商务链接上了村里的优质农产品,多种养在“深闺”不为人知的特色农产品真正火了起来,成为俏销产品。(记者 丁冬 金晓玲)

关键词: 农字号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