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年画,守护着中国年味的秘密

2023-01-30 07:24:1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古老的《山海经》里,记载着门神最初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神奇的桃树,长度绵延三千里,犹如一座碉堡,天下所有的怪物都住在桃树之中。桃树上还有一只大公鸡,每天天快亮前就打鸣,告知怪物要准时归来。城堡的东北角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由“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仙日夜守卫在此。如有不按时回来的妖怪,就会被他们用草绳绑起来喂老虎。于是,能够制服恶鬼、护佑平安的神荼和郁垒就成了历史上“门神”最早的雏形。北宋王安石所吟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便是后人常常于春节前,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换新挂在门上的“桃符”的传统。


【资料图】

新春总是伴随着许多古老有趣的传统民间习俗一起到来。像是始于古代“门神画”的年画,就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年画,作为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一般采用木版水印或半印半绘的方式制作。凭借绚丽的色彩、美好的内容,年画承载着人们趋吉避凶的愿望,不仅可以在新年时装饰环境,更是描绘出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1月10日至3月29日,“年画里的中国”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面向公众展出。这次的展览汇聚了全国八大年画产地的精品,包括: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广东佛山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和河南朱仙镇年画。300余件年画作品和年画印版,辅以年画制作工艺的展示,按主题和题材分为四大部分:神祇、人物、风物、故事。据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张荣芳透露,由于展厅容量有限,馆方还计划在2月中下旬“上新”更换一批展品,让市民可以更好地探寻年画里的历史和民俗知识,近距离感受从古到今变化多端的年画美学和魅力。

纷繁丰富的年画神祇

春节期间,记者看到不少市民观众都带上小朋友到博物馆看展。“年画里的中国”展厅外挂起了佛山非遗鱼灯,灵动喜庆的色彩和可爱的造型吸引了市民纷纷驻足留影。其实,看似简单易懂的民间年画,内里也有着一个吉祥喜庆、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

早期木版年画的主题大多是神像和佛像,于是成就了“门神”“灶神”“钟馗”这样的年画经典形象。门神顾名思义是贴在大门上的“画”。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之外,到了隋唐两代,佛教兴盛,门神的形式也逐渐增多,不仅是神仙瑞兽,到后来各个朝代的功臣名将、英雄豪杰等都成了门神画的取材对象。像是专司打鬼驱邪的钟馗,唐朝开国功臣秦琼和尉迟敬德,再到后来的穆桂英夫妇、抗金名将岳飞等人,都成为过“一站千年”的门神,守护家家户户的平安。

有趣的是,门神的形象中也分为“武门神”和“文门神”。武门神往往成对张贴于庭院的入园大门或临街大门上,各自手持标志性的武器,或长刀或双锏,怒目而视,神情威严,让人心生敬畏。到了明代,门神画更突出地追求和渲染吉祥欢乐气息,因此还出现了“文门神”这种雍容儒雅的文官形象。例如,“天官”“财神”“福禄寿三星”等,他们的功能不再是驱鬼逐邪,而转变为积极的纳福迎祥。当同时需要张贴文、武门神时,民间通常在大门上张贴武门神,而在房门上选用文门神。

据馆方介绍,秦琼、尉迟恭是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门神。传说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夜不能寐。这时,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大将自告奋勇,身披盔甲站立在宫门两侧,此后果然长夜无事。于是唐太宗命画工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绘制在宫门上,成为了“门神”。而因为这个故事的流行,两位唐代将军也成了年画艺术中最流行的门神。在这次展览中,就展出了来自开封市博物馆馆藏的朱仙镇木板年画代表作品《步下辫》。这幅作品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太运大师亲手制作,用色鲜艳,两位大将形象威严,与《柴王推车》《三娘教子》曾同为200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朱仙镇年画”特种邮票原稿。

年画也玩“谐音梗”

明清时期,门神画的内容和形象不断丰富,描绘仙子、仙童、祥禽瑞兽、神话故事的门画大量涌现,如天仙送子、和合二仙、状元及第等。这些作品多以谐音寓意点缀吉祥图画,添画吉祥物,淡化神像含义,更重装饰效果。

谐音取意是年画中最重要又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利用汉字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使人产生祝愿的联想。而中国的吉祥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庞大丰富的艺术隐喻和象征体系。在年画中,也常常会将各种吉祥事物加以组合运用,借其多重美好谐音和祥瑞寓意,寄寓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以常出现在年画中的一些动物为例:鱼,由于谐音“余”,民间认为寓意连年有余,而鲤鱼跃龙门也寓意着科举及第、金榜题名,在年画动物素材中十分常见;蝙蝠,谐音“福”,寓意福气、福自天来、洪福齐天,五只蝙蝠寓意着“五福”;羊的谐音“祥”或者“阳”,三只羊的图案寓意“三阳开泰”,贺颂万物更新,祥和安泰。还有一些生活物件也是年画谐音创作的重要灵感题材。例如:葫芦谐音“福禄”,“葫芦蔓带”谐音“福禄万代”,象征着福禄吉祥、子孙满堂、世代绵延;灯,谐音“丁”或者“登”,寓意添丁、登科及第、五谷丰登等。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一对来自武强年画博物馆馆藏的《童子聚宝》,左边的画面是四个童子围绕一大聚宝盆,盆上有金钱无数,又有蝙蝠环绕;右边则画了五个童子合力举起一摞大元宝,上方的小童举着多个大桃子。整个门对合起来,则寓意财源不断,福寿绵长。

年画里的烟火人间

年画源于神佛信仰,但并不止步于祭祀和崇拜。随着社会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年画中对神的关注也转向对人及日常生活的描摹和想象。明清时期逐渐涌现出一大批寓意吉祥的人物年画和反映节庆风俗、农事物候的风物年画。

在展览的后半段,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年画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要么身处自然幽静的山水中,要么居于陈设精致高雅的室内,以纺织刺绣、琴棋书画、育婴教子或者休闲游乐的场景,来表现旧时女性的理想生活状态。像是来自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所藏的一对桃花坞年画《洋灯美人·书棋》,就描绘了晚清时期的几位女性在花园赏灯嬉戏的画面。据馆方介绍,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注重祥瑞特质与女性美感的统一,是老百姓祈福迎祥精神诉求的外化。而风物年画涵盖的内容则更为宽泛而详实,从中国传统节日,到百姓日常劳作、自然四时风景、民俗时事变迁等都是入画的好题材。

尽管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吉祥的追寻都颇为相似,但不同地区的年画天然就带有各自强烈的地方风格和特色:杨家埠年画充满醇厚的乡土气息,男人女人热情质朴;武强年画造型幽默生动,画中有戏,堪称民俗生活的大观园;杨柳青年画精细典雅,仕女娟秀,娃娃可爱;桃花坞年画里的江南气质;佛山年画里的市井百态;绵竹年画中的巴蜀风情……风格各异的它们让年画变得更加立体丰饶,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具有伦理教化意义的故事主题同样是年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观画,人们不仅能感受纸面上直白的艺术之美,还能领悟中国历史故事背后的智慧,品味戏曲之精妙。清代作为戏曲文化繁荣时期,年画中也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一些经典的戏曲场景年画,如《三顾茅庐》《杨妃醉酒》《踏雪寻梅》《唐伯虎点秋香》《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孙悟空大闹天宫》等,都能在本次的展览中一饱眼福。

几千年来,从宫廷到民间,年画一直是民间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和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虽然那个科学略显蒙昧、信仰崇拜神仙的年代早已远去,但每逢过年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对过上安稳、祥和、富裕生活的朴素心愿从未改变。年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化,而它守护的中国年味也逐渐积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的发掘和发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