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人体不是简单容器

2022-03-29 22:29:19来源:证券时报网  

据说,人类体质有酸性、碱性之分,酸性体质的人容易得癌症,而碱性体质的人就不太容易得癌症;随后,又据说,人是得了癌症之后体质才变酸的——言外之意大约是,只要还没得癌症,人体其实“碱”得很。

孰酸孰碱、孰因孰果,好像至今也没有个定论。事情没有定论,当然也大有好处,就是公说可以有理、婆说亦可以有理。虽然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癌症生发的根子出在基因层面,或因遗传影响,或因外力“摧残”,基因昏了头,导致细胞新陈代谢失序,从而引致癌症,但是这并不影响“酸而得癌说”的流行,毕竟即使在“公认观点”的框架下,其间的道理似乎也能说得通。于是,深谙此中奥秘者,就可以因势利导着做点儿小买卖。

比如,云南有家水企就推出了“高碱水”,营销宣传的时候,擦边打球,暗示“高碱水”能够改善酸性体质,对肿瘤、痛风、高尿酸血症等有“疗效”。如此宣传,所依据的“科学逻辑”,其实就是“酸碱中和”,只要读过初中化学,都会本能有反应——可不是嘛,“酸人”喝“碱水”,身体自“中和”,天下还有比这更正的道儿吗?言简意赅,如此宣传,往往格外有效。

这个“科学逻辑”,可以说是所有这类企业的“命根子”。不过,“命根子”先天有不足。如果往一个容器里倒点儿酸,再加点儿碱,确确实实能发生中和反应,如果操作者技术足够高,酸碱刚刚好,就一定能够得到完全中和反应——容器里只有盐和水,再无碱和酸。但人体显然不是这样的“简单容器”。虽然胃酸过多的人,吃“碱片儿”确实有助于症状的缓解(并非治本之策),但要改善所谓的酸性体质,无论是吃“碱片儿”,还是喝“高碱水”,肯定一点儿作用不会有。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化系统,把这个复杂系统简化为一个“容器”并且认定能简单地求酸得酸、求碱得碱,显然只有得了“幼稚病”的人才能如此神通广大。这种简化本身就缺乏逻辑性。如果吃酸得酸、吃碱得碱能成立,那么吃点儿白糖就一定是“甜心”、嚼些黄连就成了“苦命人”。逻辑如此推导,显然不太严肃。

现实数据也不支持这种简化。按人口普查数据,这家水企所在的云南省,人均寿命69.54岁,全国排名第30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了5岁多,与京沪人均超80岁的差距就更大。这起码能说明,山水好、空气好、负氧离子高,并非提高人均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角度看,这家企业推出的“高碱水”(第三方专家检测,确实是少见的高碱水),附着其上的诸多神奇功效,尤其是所谓有助酸性体质变为碱性体质的说法,都是忽悠人,目的也无非是多卖几瓶高价水,多收一些“智商税”罢了。

不过,人世间,吊诡事多。这种“高碱水”之类的事,虽然逻辑明显讲不通、现实情况不支持,但这并不妨碍许多人总是被忽悠。忽悠者固然有问题,但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根子还是受众思维能力太幼稚,一方面,许多人遇事都是想当然,总习惯依据自己有缺陷的常识做判断,惰于逻辑推导,甚至就根本没有逻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总幻想着凡事都有一条“终南捷径”,只要“寻得”这条捷径路口,就能高效解决所有问题,顺利抵达胜利彼岸。

有这种受众基础、思维习惯,也难怪“大忽悠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舞台”就没消停过。改善这种状态,有什么好办法吗?站在悲观的立场看,实在没有好办法,毕竟由历史而现实,忽悠者和被忽悠者就是如此结了对子一路走来的。站在乐观一些的立场看,前途总归还是光明的。不过,在走向光明的过程中,推出相关措施也要立足治本,抓住系统,统筹施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也会掉进满含“高碱水”的泥淖里,很难挣扎得出来。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关键词: 言外之意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