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零售 > 正文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2023-07-10 02:53:53来源:互联网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15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本文列举了机械学院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总结了积累的经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结合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契机,提出适用于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措施。


(资料图)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渠道;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从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727万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长远发展来看,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且具有操作性。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从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以装备制造产业紧密相关的机械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阐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1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1.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从,机械学院就开设专业选修课“机创新设计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的力。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程度。无创业类选修课。

1.2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

机械学院从开始,主要开展创新类活动,创业类活动开展不理想。开展的创新类活动有,先后参加了辽宁省机械创新大赛、辽宁省工程训练竞赛、辽宁省结构设计大赛、辽宁省机器人对抗赛、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等。机械本级参加第九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两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第三届结构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项,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对抗赛获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六项。机械学院从20组织学生申报科研立项。机械本2009级立一项:铝合金阵列小栅窗加工方法研究;机械本级立七项:锂电池SOC预测与研制、直驱式小型微风发电机结构设计、小型家用智能游泳池设计、无碳小功率电源健身器、机电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台设计、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钢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多功能手动瓷砖切割机;机械本级立五项:双面自动玻璃清洁器的研制、容栅传感器的无线传输的应用研究、钒电池充放电机制研究、除雪机机构设计、霍尔式转速测量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2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1)参与人数少,规模小,增长速度缓慢。2007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仅三项,参与人数小于10人;2008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有所增加为六项,参与人数约20人;2009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也为六项,参与人数约25人。2009级学生申请科研立项仅1项,参与人数1人;10级学生申请科研立项7项,参与人数约20人;2011级学生申请科研立项5项,参与人数约15人。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属于摸索阶段,缺乏经验,参与人数少,但同时扩大了影响力,指明了方向;中期属于快速增长阶段,在初期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热情高涨;后期属于平稳过渡阶段,可挖掘的.学生人数有限,有部分学生失去了创造热情。(2)创业教育开展不理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典型的学生自主创业例子,同时在大学生创业竞赛中,也没有创业项目申报成功。究其原因:创业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开创新的事业,强调行动层面上的创造,相比较创新更难实现;其次,高校教师创业能力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支持。

篇2: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3.1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做中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3.2机械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单列,并设置5个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理论部分,学生须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中至少修得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部分,学生须自主完成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至少取得2学分。机械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具体实施过程见图1。

4结语

机械专业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用简单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多少、获奖层次高低以及创业实体的数量来判断,应该用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来判断。

参考文献

[1]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15):2-5.

[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8):17-18.

[4]李蕾等.多种形式的化学第二课堂实践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29):11-12.

[5]庞永师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校内实践基地建设[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4(33):485-490.

篇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在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模型,并采用改进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实例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是有效的。

关键词:改进熵权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等各环节进行重新构建,以使其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高等教育活动。当前,我国已经有85%以上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如,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与实践脱节严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创业实践平台短缺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许多学者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譬如,谢和平[1]从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实践与能力培育、国际化教育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措施;黄幼川[2]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构思;吴爱华[3]指出“互联网+”双创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李淑[4]探索了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路径;吴玉剑[5]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崔玉平[6]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济意义和行动条件。以上学者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文章通过访谈领域专家,以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熵权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模型。

篇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作者通过对领域专家(高校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企业领导人等)深度访谈、实际调查等方式确定了三级层次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第一层评价指标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第二层评价指标分别是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学生个体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4部分,其中,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是: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学理念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是:有创新创业经历教师人数比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人数比率、教师创新成果转化成功比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比率、高学历教师人数比率、师资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学生个体发展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为: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发明专利质量、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是:创新创业孵化遴选机制有效性、孵化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孵化平台经费投入金额。依据上述各层级评价指标建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模型如表1所示。

篇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一)改进熵权法简介

19世纪6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热力学中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1948年香农将熵从热力学领域引进信息论,并系统地提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多指标评价中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其基本原理是:当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值相差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大,该指标权重应较大;反之,若某项指标的值相差较小,熵值较大,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少,指标权重也应较小。

(二)实例分析

本文为了验证改进熵权法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有效性,通过实际走访4名教育专家,获取各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打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在表2中,通过各个评价指标排序可知,有创新创业经历教师人数比率、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比率、教学理念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等5个评价指标排序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因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将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改善师资队伍、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总结

本文在确定4个方面15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模型构建。该模型不仅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果评价的新方法,而且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3):1-11.

[2]黄幼川.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226-230.

[3]吴爱华.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4]李淑,刘福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3):1-4+23.

[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11):63-66.

[6]崔玉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济意义和行动条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5-93.

[7]陆冬尧.基于改进熵权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篇6: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机械类课程更突出实践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要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充分掌握机械操作的相关理论基础,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心应手。因此,在重视实践的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给予理论教学充分的重视,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意义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逻辑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序,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对某一课程的具体要求,再进行课程设计,唯有如此,教师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才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结合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集生产、服务、管理能力于一体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特点:首先是“高等教育”,即学生必须掌握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素养;其次是“职业教育”,即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岗位要求相适应,防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情况出现。

二、确立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的指向性强,与社会需求连接紧密。因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课程设计应当包括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该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内容。2.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理论课程,这种做法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相违背,是不可取的。在职业教育中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会使职业教育失去自身的特色,学生在错误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很难突破自我、掌握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遵循“实践为王”的原则,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入社会实践与探究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体验、多动手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做准备。

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占比机械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并举,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学习理论而不重视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将会失去意义,而且与机械有关的知识总是处在不断的更新中,如果忽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与社会现实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如果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便只能停留在低端水平,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流畅地操作各种高精尖设备,学生的进一步实践必将受到阻碍。因此,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审视不同章节知识的特点,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章节,可以减少理论讲解的课时,在带领学生简单理解本章节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而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章节,教师则要适当延长理论课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的章节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践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验证各种理论。从宏观角度来看,机械类专业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如果按照这种分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在安排基础的科学文化课程时,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等课程,多是为加强机械类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身实践性并不强,教师便可以减少实践课时的占比,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留出更多巩固的时间。职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便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在这一教学阶段穿插部分实践课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职业技能教学阶段,实践的重要性便完全凸显了出来,教师应减少理论课的占比,大大提升实践课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实践中了解岗位需求与职业要求的机会。

2.深挖传统课程内容的同时渗透创新思想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设计《机械原理》的相关内容时,很难有创新,这是由于该部分内容的识记知识较多,多是现成的理论研究结果,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教师都很难赋予新意。面对这种难以创新的课程,教师可以转变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深挖这些知识的.内涵。在讲解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时,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教学,教师甚至可以单独设置一个课时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理论在当代机械发展中的最新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两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可以充分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汽车设计为例,教师在设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设计课程时,必须遵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规则。在最初的几个课时不宜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因为一开始就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将最初的几个课时安排为欣赏课,向学生展示当代不同汽车的外形设计等内容,并鼓励学生讨论款型好、功能性强的车型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优秀的汽车造型设计所具有的共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简单了解优秀汽车设计的特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总结的经验,自己设计一款车并阐明这款车的优势及设计的理念。学生设计这一环节的可操作性强、创新潜能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授《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必定会提到不同机械设备各自的优缺点及具体应用,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讨论、辩论等课程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社会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企业与学校不同,企业是直接面向社会经营的组织,企业对某一岗位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在某一方面的需求,如果各职业院校能够积极与企业合作,便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丰富自身的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如机械类专业与相应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便可以合理利用企业已有的厂房设备鼓励学生进行机械操作,而不必花费大量经费重新购置机械设备。此外,企业与学校不同,为了提升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必定会实时更新生产设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许多职业院校因经费紧张,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学校能够加强校企合作,便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端设备,可谓一举多得。如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便可以将校企合作环节加入其中,消除以往课程体系设计中所有课程都局限于校内开展的弊端,极大地扩展学生专业学习的空间范围,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设计课程体系、授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当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用书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有部分职业院校的课本长时间不更新,这不利于建立创新、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而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果学校的师资强大,教师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以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四、小结

总之,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在实践中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检验新的课程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并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贯彻创新观念,要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计,使课程体系设计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郭月兰.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牛秋林,毛征宇,刘厚才.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3]袁小会,刘兵.英国职业教育对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3).

[4]李朱锋,顾海,孙健华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13).

篇7:计算科学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论文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就业比较困难,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素质,以及善于发现和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等的教育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增加了相关的课程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相连的研究却很少[1],这对于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都是不利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多门学科(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及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在理科方面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有较强的实用技能.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个新型的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地与专业课程教育对接,有必要对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体系进行大胆而又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探索.

篇8:计算科学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论文

1.1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照专业方向大致分为2类:一是数学方向,二是应用数学方向.数学方向主要研究基础数学,而应用数学方向主要是以数学思想为基础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大多数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致相同,而选择专业方向的偏重不同,有的学校重视数学方向,有的学校重视应用数学方向.为了发挥学校的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包括:(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2)增加学生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3)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3];(4)引导学生学习当前的信息技术,拓展知识水平和视野,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准备.

1.2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式、开放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学习兴趣.如通过微视频了解大数据,先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再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及时地增加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相关的技术[4]、学科前沿等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强化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为学生的创业规划起到一定的作用;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3利用小项目设计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分析、解析几何、C语言、数据结构和JAVA程序设计这些专业课程知识后,具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第5学期第11~12周,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编程思想和数学思维,独立完成小项目设计.在小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Matalb数学软件或JAVA等编程软件,选择给定的课题,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如电子地图设计、贪吃蛇游戏和数学建模等课题.小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编程的方法和调试程序的技巧,养成代码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小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调试错误的程序.指导教师将引导学生如何调试错误的程序,帮助学生掌握调试程序的方法,培养修改程序的思维和方法[5],进而提高学生的编码能力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课本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结合起来.

1.4利用大项目设计提高创业与实践能力

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图形学、Linux程序设计、Web编程与设计和软件工程等这些实践课程后,通过第7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利用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大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完成项目,3~5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如网站的设计和聊天软件等有市场需求的课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服从小组组长的任务分配.大项目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和标准执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成果物,并对每一阶段的成果物进行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规范问题、程序测试和实验报告等.验收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通过这样规范的流程,使学生掌握在企业团队中如何完成一个项目,最后进行项目答辩.这对学生来讲,相当于作了一次全方位的仿真项目,提升了项目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效果较好.整个项目教学不但帮助教师推动实验课程改革设置,使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薄弱环节和强项[6],针对学生这些特点,设计出既发展学生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还能让教师一同参与并得到了成熟的产品,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篇9:计算科学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论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与多个软件公司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6-7].在软件实习、数据处理实习及毕业实习时,提供给学生多个公司,并简单介绍各公司的工作特点,由学生自己选择公司实习.公司提供一些小的项目由技术员带领学生完成,学生主要做软件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分析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这些实践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的,所以积极性比较高,因此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选择大数据处理的学生,通过在公司对一些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对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提高了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与公司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又可以为公司完成一些基本的工作,软件公司自身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在与企业合作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8],如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综合实践及课程设计等短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请公司技术员或者往届优秀毕业生回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技术员提供的课题选取自己的训练项目,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与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实训内容,项目确定后按照指导教师安排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在毕业实习期间,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合作的软件公司实习,软件公司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外部环境,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项目开发的流程,为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毕业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直接与合作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或者被合作公司推荐到其他相关企业就业.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结合软件公司的真实项目确定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更具有实际意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也会到IT公司进行锻炼,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同时也了解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并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因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将更好的教学理念和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方法灌输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有深入到企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指明创新创业的方向,也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9-10].

3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新型的复合型专业,本文阐述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制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利用小项目设计和大项目设计等措施,学生的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雄厚,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3):104-108

[2]王尚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电脑迷,(9):130

[3]张水胜.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10):42-43

[4]吴孙勇,薛秋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7(6):128

[5]丁永胜,张水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项目教学法[J].高师理科学刊,2017(7):78-81

[6]周晓晶.开展3+1培养模式科学地发展地实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J].大学数学,(4):155-158

[7]王佣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10):79-81

[8]盛梅波,汤鹏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10):79-81

[9]张水胜,宇世航.以就业为导向的信计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2):73-74

[10]段炼,方贤文.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4):100,104

篇10:教育改革贵在创新论文

教育改革贵在创新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努力。

【关键词】改革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民族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日渐深入,不论是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是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党和人尽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我们如何实行创新呢?经过研究,我们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

一、深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努力提高创新教育意识

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起点。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深刻掌握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质,把创新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掌握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是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多么重要。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适应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创新教育,除了要求以教学为主渠道研究创新教育的是方法外,还应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学校要给每一位教师创造一种平等的外部环境,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管理者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

不仅如此,教师也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人在轻松自在的心里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为此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陈腐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四、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提问、鼓励发明的良好校风,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做法和专利产生,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还必须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人人具有创造性。现代创造学理论指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动,让他们自由发挥、大胆设想。对学生富有创造意的“点子”,即使不完美,甚至有缺憾,也不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从思维的障碍中冲出来,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善于想像的能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闪烁,品尝思考之乐趣,产生愉快之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力来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突破消极的定势束缚,打破固定的思维锁链,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努力求新、求异、求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标新立异”,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超越。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别人的结论,另辟蹊径,大胆求异,思人所未思,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学会创新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不难师、不难书、不轻信现成结论,进行研究性学习,重在自己的判断推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才能学得实、学得深、学得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针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课堂作文、应试作文,北京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和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新概念”、“新表达”“真体验”的主张,其中在“新思维”这条中提倡:“创造性发散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在这一次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体现个性,富有创意的佳作。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是同学们敢于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突破定势思维的表现,应给予极高的评价和鼓励。

八、拓展创新的空间,树立“大课堂”教育观。

教师应树立“大课堂”的教育观,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课外学习能促进课内的学习,使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据说,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在思考如何解决使汽油与空气均匀混合,从而使内燃机有效工作的难题时,受妻子手中喷雾香水的启发,想到如果把汽油变成雾状送入发动机的气缸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由此,他发明了发动机汽化器。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这说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时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事实上,大多数最佳创意均来自跨越专业学科领域,向其他领域寻求创意及见解。艺术、商业、科学及技术等之突破性进展,往往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所致,这些成功经验,给教师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的“大课堂”,科学系统地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灵感,造就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贵在创新。

篇11:幼儿园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思考

第一,科学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一些教学道具,将科学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渗透简单的科学理念,促进幼儿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培养其从小就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多多姿多彩的世界,永远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环境教育。目前诸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至世界生存发展的难题,在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时,要使其逐渐懂得怎样认识和对待环境,并且培养幼儿产生正确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第三,心理教育。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部分家长都较为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将幼儿的早期教育只局限在特长和智力的开发培养上,还要重视起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从小就能够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对待学习和生活。我国幼儿言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思考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要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幼儿阶段的早期教育,就像是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任何细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幼儿人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的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国家对于幼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执教。但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由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从前对于幼师的要求和标准早已不适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师的培训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地区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师资队伍中也有不少幼师已经难以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大专的标准。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至少要达到本科学历的标准。并且要求各幼师要积极发展和提高自身在音乐、美术、舞蹈方面的特长,不断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思考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幼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并且在教育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的幼师对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将早期教育视为识字教育。在这类教育理念背景下,往往会在幼儿园出现小学教育化的状况,较早的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灌输给幼儿,特别是像外语、美术、心算等学科几乎成为了孩子的必修课,过早的让幼儿背负起学习的重担。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甚至给幼儿造成心理的阴影,严重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享有神童教育,为孩子不断的增加学习负担,并且很多幼儿园也在着重培养小神童,而很多家长又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所谓的神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断的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幼儿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另外,由于我国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要适应地区的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幼儿园的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对于一些民办幼儿园要实施鼓励政策,以实现幼儿园教学法的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学,要不断地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手段,缩短城乡间幼儿教育发展的距离,以便于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确立好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向,不断提高我国幼儿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2: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内容交叉不紧密的特点,提出了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机器人各模块本体机构设计、各模块及整体建模、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关节驱动模块设计、检测模块设计和最后的顶点项目环节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课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借助机器人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扩展了学生的学科领域,该模式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机器人;机构设计;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都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由于学时和学生层次的限制,许多学校存在理论教学深度不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配套的实验设施及器材老旧,无法满足社会及知识更新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设置求全、量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实验、实训教学通常只针对各独立专业课程,缺乏关联多个专业课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片面,缺乏对专业理论课程之间内部关联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无法在毕业后满足社会及企业的要求[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工程应用各学科及学科内各个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跨学科成为创新的新增长点,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困扰了许多机械类专业的教师。

1如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倾向于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也是遵循这一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机械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3]。毕业要求中明确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特别要求四个要求。如何在有限学时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满足认证标准,需要有新的载体将课程体系联系起来。机器人集机械、电气、传感、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等多学科领域于一体[2],融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是联系机械类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理想平台,是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实际载体。

2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参见表1。不难发现这些课程与机器人联系紧密,图1更从层次性、递进性角度给予了直观表示。下面以六自由度机械臂各层次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图1中右侧箭头表明了各模块随着各学期课程的情况逐层递进,其内在逻辑符合控制规律,即满足从系统硬件搭建、模块及整体建模、控制器设计、执行驱动、反馈检测各阶段。各层次右侧的双箭头表示在学完相应理论后可以进行的机器人各模块设计及实验,同时在设计时也能促进对各相应课程内在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2、1机器人各模块

本体机构设计本阶段主要完成机械臂各模块的机械设计,包括基座、连杆、手爪。在学习完L1课程后,学生具备了看图及用计算机实现平面和三维绘图的能力,L2、L3课程能使学生具备对刚体和弹性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Z1、Z2课程后学生将能设计多杆件的机械臂系统,在修完Z8课程后能完成各关节电机选取。可通过在计机上设计六自由度手臂完成S1课程设计。

2、2各模块及整体建模

机械臂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除了需要较强机械专业背景外,还要具备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这需要L4、L5课程的知识,同时当对由各模块构成的整体机电系统建模时,还需要Z5课程的支撑。本阶段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对于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设计极为关键。

2、3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

机械臂的控制往往需要建立其运动学方程,有时候还需要构建动力学方程,采用的控制方法通常属于反馈控制,如PID控制。Z5、Z9课程能使学生具备设计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算法的能力。

2、4关节驱动模块设计

机械臂关节运动有液压、气压、电动驱动三种方式。液压、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及其常见的驱动设备控制在Z3课程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完Z4课程后,也将掌握机械臂关节的电动驱动方法。配套的相关实践课程在S2、S3中进行,课程Z6将使学生具有设计相关驱动模块的软、硬件能力。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能将上述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体系化。

2、5检测模块设计

要完成机械臂位置、姿态的.精确控制和轨迹的快速追踪,就需要在反馈环节中加入高精度的检测器件,这里主要采用传感器。如采用测速发电机测量机械臂关节的运动速度;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关节的位置[4];采用腕力传感器调节手指、手臂的位置,以合适的力度抓取物体。若想进一步提高机械臂的智能控制,还可采用视觉、滑觉、接近传感器[5]。

2、6顶点项目

这里我们引入了国外高校实践课程最后阶段名为“顶点”的项目经验[6],让学生利用设计的机械臂在设定的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完成随机任务。它一般历时一年,通常是动手的、跨学科的和基于团队的。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工程的广度、发展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管理一个项目组的挑战。顶点项目的推广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生的十二项要求。

结论

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把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深度融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扩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又兼顾了认识上的深度,通过面向具体任务场景的顶点项目,提升了学生利用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篇13: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考探讨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机械类专业教学迎来极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基本来自于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大面积推广,先进技术带来的极大的教学变革,这些都促使机械专业教学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以期能够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1转变教学思想,给予科学指导思想

机械专业教学改革面临极大的教学挑战,这首先要从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这样才能让教学能够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学科建设,就是基于学科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教学改革策略,对于机械专业本身来说,其呈现出综合性及交叉行的学科特点,并且和社会的发展可谓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从整体角度分析,对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是必要的,而这种改革并不是短期的,而是长久的,不能仅限于内部发展,应该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大社会、大学科、长期可持续发展等等,从上述角度去探索问题,并且能够掌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就是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不仅对机械专业的内涵,而且还需要从外延方面都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

2从思想上进行适当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必须具备彻底改革的思想。专业内涵的转变,比较突出的是广义的机电结合,也就是需要将以下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等,将其与机械科学相联系。针对上述结合来说,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融合,而是不同学科技术的高度融合,将上述学科反映到教学上,是属于跨学科知识,其在课程之中的融合。所以针对机械专业改革来说,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课程内容的变动,主要是基于新的人才需求,还有新的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进行适当的教学计划的变革,还有课群体系的变化,再到教学方法的变革。也就是说需要从观念上对机械专业进行适当的改革,解放教学思想,从而摆脱旧的`专业框架,进一步促使机械专业教学改革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3要具有良好的改革态度

机械专业学科内容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与其他学科能够具有密切的关联,而该专业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并且具有极为显著区域特征,同时兼具行业应用的特色。因而教育改革需要掌握良好的方向,从学科特点层面出发,即教育的超前性、专业知识面较广、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正因为如此,对于机械专业课程教育改革则需要有比较正确的认知,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科学角度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协调教学矛盾,而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不能只看重改革表面成果。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必须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明确认知到机械专业改革的相关属性: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从整体角度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优化教学改革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很多学科内容改革是必然的,而教学内容改革则属于改革的重点方向。机械课程教学中机电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必须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并且进行全面有效的课程规划,这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要想完善教学机电一体化进程,就必须要构建以机械内容为主,以其他科学技术为辅的教学,比如: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等等,将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完美的融合。而从另一角度分析,专业特色建设是其重要的改革方向,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是人才的质量、适用性,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这样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补给充足的人才。

4结语

总体来说,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已经是教学的主流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对于机械专业教育改革而言,需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并且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采取恰当有效的改革策略,以推进教育改革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娜.“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34):139-140.

[2]李同杰.应用性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05):63.

[3]袁越锦,张勇,胡鹏睿,李瑞虎,陈海峰,杨立军.机械大类专业热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新西部,(08):214-215.

[4]孙跃民.职非机械类专业金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02):60-62.

[5]沈仙法.民办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1):58-59.

篇14: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研究论文

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下,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求。本文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1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1.1树立正确创业观念

大学生还处于求学的阶段,对于社会的需求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容易走弯路,因此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创新创业的观念,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1.2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获取的创新创业知识大多数是通过教师获取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决定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1.3開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企业真正的工作内容,如何进行创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创业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纷杂多样,教材中的经济理论若不及时更新,很难适应最新的经济形势,在大学教育中,有些知识是与社会实际脱节的。

2.2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持续在整个大学期间

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时的,需要在整个大学期间灌输正确的观念,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知识的开展往往是在求学的.某个学期,并且只是理论的讲解,这么短的授课时间及这样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真正内涵,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即便学生毕业后创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质量的措施

3.1创建学生创业孵化园

学生开展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长时间的考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为了促进学生创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创建学生创业的孵化园,在学生毕业创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学生一定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3.2与校外企业合作

要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学校大多提供的是理论教育,不能提供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对于以后的创业是很重要的,因此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联合起来,让企业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3.3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

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积极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认真的领会其中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可以促进学生这一素质的养成。

3.4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育人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教育模式的优化上,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需求。

结束语

在社会的发展下,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打造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3).

[2]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3]赵利娟,王金辉.基于岗位胜任力视角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04).

篇1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文章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台湾创造力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推动措施,总结了台湾高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供借鉴的启示:制定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5年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和“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相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2002年,台湾发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2002—2008年)。

2002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2006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08年,“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2011年,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2011—2014年),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在“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 教育改革贵在创新论文

★ 教育改革论文

★ 大学机械类专业有哪些主要学什么

★ 机械类专业实习目的

★ 工程教育交通创新创业型人才研究论文

★ 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研究论文

★ 农业科技创新对策研究论文

★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研究论文

★ 机械类专业简历自我评价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