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每经热评|囤盐既不能“防辐射” 也无益于“防涨价”

2023-08-25 17:46:31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我国部分市场出现了食盐抢购现象。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非典时期,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盐可以预防或治疗SARS,从而恐慌性采购。专家和政府对此明确指出,此类说法并不成立。

时隔二十余年,抢盐囤盐风又起,这其中有一定的社会情绪。毕竟,对于有关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所带来的危害,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民众已经表达了严重担忧。在此情况下,日本不顾各国反对,依旧坚持排放核污染水,不顾他国民众健康与安全,也必然遭到更多抵制。海关总署近日公告, 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便是对日本此举的严正回应,也是基于捍卫我国民众权益的必要举措。

因此,部分民众基于对核污染水危害性的担忧或者说恐惧,自发采取行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食盐是否能“防辐射”?


(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嘉会医疗核医学科医生黄喆慜对此指出,在发生核辐射事故的时候,人体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放射性碘会集中在甲状腺,使甲状腺遭受到相对较大剂量的照射从而引起损伤。如果要防止对甲状腺造成的辐射损伤,就要服用稳定的碘,也就是碘片(一般是碘化钾) ,减少甲状腺对于放射性碘的吸收,从而形成防辐射的作用。

或许,有些人正是听闻“以碘防辐”的说法,才大规模抢购碘盐。然而,黄喆慜同时指出,我国的含碘盐碘含量大概每公斤30毫克,碘片里的碘含量每片100毫克。如果要达到防辐射的剂量,人体一次性要摄入大概3公斤的碘盐。但如此一来,食盐摄入量远远超过人体承受范围,所以囤盐防辐射完全没有必要,也达不到防辐射目的。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人们抢盐囤盐,是因为未来有关进口海盐会受此影响,同时其他国家会增加对我国自产井盐等的进口数量,导致市场整体供应减少,从而推动盐类产品涨价。此时囤积部分食盐,也就可以减少此类经济损失。

但这一说法同样难以成立。根据中盐集团的回应,我国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管理,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井矿盐、湖盐、海盐。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中盐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食盐生产企业,食盐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其中井矿盐占比95%、湖盐占比4%、海盐占比1%。中盐集团在全国有完善的产销企业布局,食盐储备供应充足。中盐集团在2003年非典肺炎、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近年来新冠疫情引发的历次市场波动中,均很好地保障了食盐市场供应,起到了压舱石和顶梁柱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哪怕是最坏的结果,我国占比1%的海盐可能受日本核污染影响,对市场价格及供需关系所能产生的影响也极其微小。

更需要指出的是,抢购潮恰恰会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从市场逻辑而言,原本平摊于全年的食盐需求被人为集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必然会造成食盐供应量在该阶段的减少,导致后续要买盐的消费者面临食盐价格上涨或者供货不足的局面。也因此,抢购行为的发生,极有可能成为推动食盐价格的诱因。为此,中盐集团等供货企业不得不集中调配大量资源,而不少人家中又面临“盐积如山”的尴尬。

抢购是人们避免突发情况作出的第一反应,但该反应未必真正符合理性。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抢盐囤盐代表了非理性消费,表现为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一方面缺乏对“食盐防辐射”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则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过多的食盐可能会过期造成浪费。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而言,抢盐囤盐如果形成传导效应,导致更多人盲目跟进,则会形成集体恐慌情绪,造成市场秩序紊乱,其结果是千里之外的核污染水尚未造成威胁,反而因此类现象自乱阵脚,给社会稳定增添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囤盐既不能“防辐射”,也无益于“防涨价”,这一常识应被更多人所了解。几乎每一次非理性抢购,付出最大代价的往往是抢购者自身。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