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医疗数据合规观察②:医疗大数据资本版图渐扩张:三类头部参与者各有赛道偏好

2022-04-20 20:54:1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大数据对传统医疗的颠覆重构,以及“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创造能力,让“得数据者得天下”逐渐成为共识。

随之而来的是,医疗大数据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根据Frost&Sullivan的相关研究,2019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整体达到119.97亿元,据其预测,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市场2019年-2024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5%,2024年将达到365.6亿元。

由于医疗信息化市场包含的领域很多,如医院管理信息化软件(HIS)、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EMR)、医技信息系统(影像、检验、麻醉)等,还包括互联网相关系统、大数据、AI等相关应用。

行业赛道厂商众多,各类型厂商在细分赛道均占据一席之地,行业集中度不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在国内医疗大数据参与者中,第一类是以卫宁健康(300253.SZ)、东软集团(600718.SH)、创业惠康(300451.SZ)、万达信息(300168.SZ)、东华软件(002065.SZ)、思创医惠(300078.SZ)、和仁科技(300550.SZ)为代表的老牌医疗信息化厂商。

第二类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和产业金融巨头,如阿里健康(00241.HK)、京东健康(06618.HK)、中国平安集团旗下平安好医生(01833.HK)、平安智慧医疗、微医等。

第三类是探索新业态的医疗技术企业,如医渡科技(02158.HK)、医脉通(02192.HK)、零氪科技、圆心科技、惠每科技等。

由于客户需求复杂,单家厂商并无法覆盖所有场景,常见销售模式为大型软件企业集成中小企业产品模块、以“龙头带小角”模式切入医疗信息化市场。

互联网巨头也会以智慧城市等大型项目切入,再将医疗板块分包给垂直于医疗行业的厂商,实现资源高效链接与置换。

一梯队格局

在医疗信息化市场中,兼具资金和规模优势的A股上市公司无疑占据头部地位。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市占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卫宁健康(12.0%)、东软集团(11.7%)、创业慧康(7.6%)、万达信息(5.2%)、东华软件(4.9%)。

其中在电子病历信息化软件中,卫宁健康的市占率为9.6%。

这些医疗信息化企业,以大三甲、三乙医院、公共卫生(卫健委等机构)为目标客群输出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加速渗透二级以下医院及相关卫生系统。

国内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的领头羊卫宁健康于1994年进入医疗健康行业,2011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3-2015年参股纳里健康、钥世圈(沄钥科技)、好医通、北京天鹏、中康尚德、纳龙科技。

同时自2015年起,积极布局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推动互联网+模式下的医疗健康云服务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公司目前业务覆盖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等领域。

截至2020年底,卫宁健康服务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用户达6000余家,其中包括400余家三级医院,用户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是同行业客户覆盖最广的公司之一。

此外,纳里健康是卫宁健康控股子公司卫宁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卫宁互联网)的控股子公司。

据卫宁健康2020年年报透露,纳里健康平台提供互联网医疗应用服务的医疗机构累计达6000余家,其中与实体医疗机构已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含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累计280余家,医生注册量累计超过28万人,患者注册量累计超过2400万人。

纳里健康平台累计承建7个省级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约占全国建成/在建省级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案例的1/4。

东软集团,更早之前于1996年登陆沪市,不仅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也是行业领先的医疗信息化头部厂商。

公司为570多家三级医院、2500余家医疗机构、430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和诊所、23万医疗两定机构提供软件与服务;东软云HIS产品覆盖全国50000余家各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2020年,东软集团为全国100多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以及200多家非定点医院提供疫情时期的技术保障服务,承担了全国16家“小汤山医院”信息化建设;服务于20多个省市医保相关部门。

为应对2020年末新一轮疫情,东软集团研发推出“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系统”,先后应用于大连、沈阳、石家庄、绥化市望奎县核酸检测,累计检测千万余次。

此外,东软集团还在“大医疗健康”板块构造了东软医疗、熙康、望海等创新业务公司。

同样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创业慧康,也是国内较早进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软件供应商之一,从2016年开始先后收购惟勤科技、蓝天电脑、中拓信息、慧康物联 (原名博泰信服)等多家公司,其中博泰信服原本主营是金融信息化,被创业慧康收购后开始重点转型医疗信息化实施与服务,拓展和完善了创业慧康在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

创业慧康目前累计实施了近2万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行业用户数量7000多家,公共卫生项目遍及全国370多个区县,积累约3亿份居民健康档案。

2021年,创业慧康新增千万级订单32个,千万级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40%。报告期内,医院信息化、临床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高等级评审项目建设需求高涨。

大平台“喜好”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和科技巨头。

典型案例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百度健康、中国平安集团、微医,均在医疗信息化方面有所布局。

2014年,阿里健康借壳中信21世纪在港股成功上市,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商及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

一年以后,阿里健康便宣布与卫宁健康(原名“卫宁软件”)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通过共享医疗服务、健康服务、药品流通与监管、医保风控等方面的资源、相互协作等方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业务及其生态圈。

而在资本层面,2017年,阿里健康通过投资布局多家医疗信息化企业。

阿里健康旗下弘云久康投资了医疗信息软件商嘉和美康(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北京嘉美在线,投资金额总计约3.3亿元,投资完成后阿里健康通过宏云久康持有嘉和美康15%的权益。

2020年,阿里健康投资了浙江扁鹊健康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承载阿里健康数据化业务的大脑。2021年3月,阿里健康投资了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

此外,蚂蚁金服于2018年以10.58亿元战略入股卫宁健康,获得卫宁健康4.98%股权。

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公司相比,阿里健康的一个优势在于,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拥有庞大的自有体系,掌握着各种业务收入的入口,包括蚂蚁金服、阿里云、淘宝等,这些公司都涉及医疗支付、医疗信息化服务、健康服务入口等,能与阿里健康的业务互补。

腾讯早在2014年下半年布局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广而深。

腾讯投资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包括微医、丁香园、好大夫、汇医在线、邻家医生、罗宾医生、妙手医生、企鹅杏仁、森亿智能等等,不少都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赋能医疗。

与此同时,腾讯也与老牌厂商东华软件深度业务合作,如2019年3月,东华软件全资子公司东华医为与腾讯云召开发布会,宣布双方共同推进以健康链为纽带的“一链三云”战略落地,正式发布了“iMedical Cloud云HIS生态系统”。

在资本层面,2020年1月,腾讯科技耗资14.41亿元收购东华软件5.04%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于2020年12月投资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医渡科技于2021年初登陆港股上市。

同样牵手老牌厂商的还有京东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京东从2013年开始自建京东医药后,这几年大约投资了15家大健康公司,其中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投资包括金蝶医疗、卫宁健康等等。

京东健康在2020年12月上市之前,已经入股卫宁健康,持股7.71%。

另一家产业金融巨头——中国平安集团,也在数年前加码医疗健康布局并提升至核心战略位置。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集团已建立起涵盖平安好医生、平安智慧医疗、平安医保科技等数十个实体的医疗健康生态版图。

其中,平安好医生于2014年成立,2018年5月4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相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其他同行主要专注于下游(如药品销售),平安好医生2021年向聚焦B端、线上+线下及全面问诊收费转型深入落地。

截至2021年底,平安好医生依托平安集团,注册用户达4.23亿,合作机构数达9.6万家,平安好医生搭建了包括医院、医生、药店、体检机构以及保险等在内的庞大的线上+线下服务网络。

此外,平安智慧医疗是平安集团旗下“平安智慧城市”的重点板块,业务覆盖国内16省、3.7万家医疗机构和100万+医生,产品覆盖智能大数据平台、智能辅助诊疗、智能影像筛查、医联体/医共体解决方案、互联网医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智慧慢病管理平台和智能诊所服务监管平台等。

作为最早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微医起源于2010年创建的挂号网,2014年升级为微医,核心业务覆盖医疗、医药、医检、健保等领域。

微医获得了多方资本的青睐。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微医完成2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完成1.06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后微医分别在2015年和2018年进行了3.94亿美元的C轮和5亿美元Pre-IPO轮的融资。

6年时间,微医从外部资本市场上共计拿到了10.224亿美元融资,引进了腾讯、复星、国开金融、晨兴创投、启明创投等投资机构。

令人遗憾的是,微医早在2021年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不过该申请目前处于“失效”状态。

资本端趋势

除了A股上市公司和互联网巨头,还有不少新兴企业,输出“新兴技术”为核心的医疗领域产品及定制化服务。

譬如,4月11日,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LinkDoc Technology Limited)已向美国证监会(SEC)申请撤回IPO计划。

在此之前的2021年6月14日,零氪科技在美国证监会公开披露招股书,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中金公司、老虎证券等为其联合承销商。

作为一家深耕医疗大数据治理和应用的公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零氪科技构建了中国最大的数据驱动的精准医疗数字基础设施,2020年RWS服务业务的收入在中国最高,市场份额超10%,活跃的企业客户数量为176家。

据公开信息,零氪科技已完成6轮融资,获取资金超20亿元。

2020年9月,零氪科技宣布完成7亿元D+轮融资。递交IPO申请前,2021年3月,其获得阿里健康的战略投资。

双方称将通过连接阿里健康平台、零氪互联网医院和肿瘤患者服务中心等,共建中国肿瘤患者全疾病周期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更精准便捷的重疾服务。

相比之下,圆心科技的上市进展更为顺利。

圆心科技于2021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5个月后,证监会核准了圆心科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事项。完成此次发行后,圆心科技可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招股书显示,自2015年成立以来,圆心科技获得包括腾讯、红杉资本、启明资本、星界资本等知名机构的11轮融资,其中F轮融资,金额逾15亿元。

圆心科技有三大支柱业务,分别是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妙手医生、圆心惠保都是该公司旗下业务品牌。

尽管零氪科技撤回美股IPO,但并不影响新的资金不断注入医疗大数据赛道。

根据动脉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 2022年3月,全球数字健康领域共发生98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披露融资总额接近20亿美元(约136.5亿人民币)。

如3月31日,AI医疗大数据公司艾登科技宣布完成2亿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联想之星、创新工场共同参与。此前,公司曾获得创新工场领投的A轮融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