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上海未来产业 未来还是已来?

2023-04-14 12:45:10来源:上海证券报  

智能驾驶“真无人”、元宇宙超级场景就在身边、算力可调度……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近日做客上海“2023民生访谈”节目,对上海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最新阐述。

智能驾驶“真无人”可期

智能网联汽车是上海重点打造的一个新赛道。作为全国汽车重镇和科技前沿,接下来上海会有什么新进展和新布局?


(资料图片)

吴金城说,目前,上海已开放了926条18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其中车路协同道路285公里),并首次开放2条41公里的高速公路,实现了国内首个高速公路场景的重大突破;累计向28家企业612辆车颁发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测试里程超过1327万公里,载人示范应用累计完成18万单体验。

“大家关心的‘无人驾驶’方面,电影《流浪地球2》中出现的无人驾驶卡车,原型就来自于上海的西井科技,现实中洋山港智能重卡已经进入‘真无人’阶段,五辆重卡编组,只有头尾车辆有安全员,中间三辆重卡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如发生智能重卡无法自动解决的问题,操作员会通过远程操控系统接管车辆,保证行驶安全。百度自动驾驶Robotaxi已经实现站点与站点互达的自动驾驶出行接驳模式,对嘉定测试区域全覆盖。”吴金城说。

上海市嘉定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运营稳步开展

据悉,为保障无人驾驶健康发展,去年11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是首次聚焦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的地方专项立法,已于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相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可以在“车内不配备驾驶人和测试安全员”的情况下,在浦东新区特定区域进行测试、商业化运营等。

3月22日,上海已向8家企业发放了无驾驶人创新应用测试通知书,按照规定,这些企业可以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划定的路段、区域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化运营等创新应用活动。

吴金城说,接下来,上海将继续发挥整车“大终端”“大平台”的引领作用,推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终端突破,做好产业布局、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应用试点。一是批量化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探索商业落地路径,打造闭环应用生态,实现从“示范应用”到“示范运营”的突破;二是有序开展G2、G1503等高快速路测试应用,保障高快速路测试交通安全,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新场景;三是探索5G、无线专网等前沿技术应用,加大车路协同环境建设力度,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让大家尽早体验无人驾驶带来的便利。

将打造元宇宙超级场景

近期热门的ChatGPT、GPT-4,到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吴金城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演化。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带来更大想象空间。例如,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数字人的结合,可以给多个领域带来变革。

谈到元宇宙,吴金城说,为增强市民的获得感、体验感,今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将联合相关部门,着力打造元宇宙超级场景。比如“元”上苏河,就是在上海市文旅局等部门支持下,围绕苏州河水岸景观构建数字孪生场景,把苏州河沿岸21公里20余个优秀历史建筑“搬到”云上,基于沿岸各类传感器同步呈现真实世界信息,实现元宇宙空间的实时渲染和虚实联动,游客、居民、商户、城市管理者等不同数字身份的用户能够进行虚拟现实的交互。

此外,上海还将建设元宇宙智慧医院、前滩东体元宇宙、张江数字孪生未来之城等元宇宙超级场景。

据介绍,上海正在积极推动、孵化、服务智能硬件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已拥有一批实力强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代表性企业(亮风台、星纪魅族、YVR、显耀显示等),未来市民也将逐渐感受到虚拟与现实融合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

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

推动智能制造,上海也在多赛道发力。其中,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上海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和智能工厂领航计划,在整体发展水平、数字技术融合、智能制造模式三方面取得新成效。

目前,上海是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之一,聚焦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

吴金城说,下阶段,上海将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更大力度推动上海市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一是“金字塔型”分级推进,建立标杆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优秀场景三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二是“一业一策”分类推进,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三是建立“一厂一专员”专班机制,制定“一厂一案”,指导企业向标杆奋进。四是推进机器人化智能制造融合工程,即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工程和工业母机提升工程,让智能工厂成为机器人和工业母机集成创新应用的赛马场。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近240亿元,产量7.67万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机器人密度为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6台/万人)的两倍多。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对人类意图的理解将会有跨越式的质变提升,机器人也将迎来新一轮‘进化’,有望在家用、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落地应用,成为市民的工作助手与生活伙伴。”吴金城说。

积极探索算力调度模式

人工智能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吴金城说,接下来,上海将着力推动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算力网络建设,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加快推进位于青浦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按“存算一体、以算为主”理念统筹推进本市数据中心健康有序发展。结合算网特点,推进网络架构优化,实现本市算力资源池间百G以上高速直连和毫秒级时延。

二是推广公共算力服务,依托已成立的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满足科研机构和广大中小企业的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提供具有公信力、安全性的普惠算力。积极探索算力调度模式,开展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训、东视西渲等应用场景验证。

三是开展产业标准研究,筹备市算力网络协会,为上海超算中心、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企业等多元组织机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并开展网络接入、算力统一度量、算力运行监管等标准化研究。

四是鼓励协同创新发展,发展壮大算力产业,“以用促建,关键在用”。鼓励数据持有方联合算力供应方、电信运营商等,在医疗、交通、养老等多领域开展算网技术创新,促进算网融合应用走向更广、更深、更精领域。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