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零售 > 正文

“西关大少” 梁基永盼重整香港墓葬,冀珍惜“另类”文化遗产

2023-08-14 11:55:30来源:星岛环球网  

墓葬研究在香港一直是冷门议题,疫情期间,文献学者梁基永访寻香港逾百古墓,记下一页备受忽略的香港墓葬史,发现前人倾巨资建墓、不惜工本追逐风水穴,以图惠泽后人的往事,更发现近代香港墓穴制式源自广州的广式大墓,有别开埠前原居民葬俗。这位出身科举世家、被称“西关大少”的学者,3年来每星期拿行山杖走入山林寻墓,他说最惊喜是找到全港唯一一组墓前“旗杆夹”,及明朝“歇山顶式”古墓和墓志,补遗明代建筑在香港的缺失。他冀当局及市民珍惜这种另类文化遗产。

▲“梁府”客厅挂着清末大鹏协副将张玉堂的书法,梁基永指喜欢张的字体有气势。


【资料图】

▲梁基永是岭南派传人,现时亦教画授徒。

梁基永是文献学者,亦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出身清代富商及科举世家。酷爱历史的他自幼跟长辈祭祖,把墓穴制式、建筑风格等知识记入脑海。由奏古琴、写书法,到埋首研究古墓,亦与3年疫情有关,“因为无法外游,便随爱好风水的朋友行山寻穴。”竟发现香港保留不少风水名穴,反映早年港人十分迷信,然而时下风水著述倾向猎奇、探秘,他希望以社会学角度探究风水穴背后的墓葬文化,寻找前人的生活足迹。

“文献学是纸上谈兵,光看文献,没有感觉,相反田野考察能够实地抚摩砖石,才有现场感。”梁基永自言不是“冷气房学者”,随即坐言起行,部署寻穴行动。他先在社交群组上载一些墓穴建筑制式的相片,并解说由来,引来山友留言。其后他上载一张墓穴前置“旗杆夹石”的相片,有山友称在茶果岭见到相同大石。他指,这个“情报”十分重要,因为“旗杆夹石”,是清末一种炫耀子孙功名的装饰,过去主要置于祠堂,至清同治年间流行置于墓前。梁出身科举世家,其在广州白云山的祖墓墓前竖立旗杆夹,惟清代香港功名极少,现时虽有新界大族祠堂的旗杆夹,但私人墓地置旗杆夹却是未有所闻。

▲茶果岭山头的墓前“旗杆夹石”,是香港唯一同类建筑。

▲梁基永出身科举世家,其白云山祖墓前亦置有“旗杆夹石”。

“玉山草堂”保存最完整

梁随即约山友访寻,果然在茶果岭一处偏僻山头,找到这对花岗岩旗杆夹石,从尺寸及铭文相信属举人功名。该墓墓主姓叶,墓碑显示其身份为“儒林郎”,梁估计是买来的官职。他再按石上所刻年份翻查史料,确定叶的后人曾参加咸丰年间一次科举及中举人,后人便于叶的墓前立旗杆夹。他指,这是重要科举文物,能在香港找到完整的墓前旗杵夹属难能可贵。

晚清至民国时期,香港备受省城广州影响,不少广州富商来港经商、置业及设分支,亦将茶楼及点心等饮食文化,以至广式大墓的奢华墓葬方式带来香港。梁基永的先辈是广州西关著名陶瓷商,绰号“陶瓷梁”,其祖父辈亦曾在中环置业。他指,广式大墓规格宏大,别于新界原居民的古代墓葬,而香港现存最具规模的广式大墓,属大围铜锣湾的李母成太夫人墓,是早年著名石商李炳为母修建的墓,其三层建筑由花岗岩砌建,气势雄伟,附设供后人守孝居住的墓庐“玉山草堂”,亦属现时保存最完整。他称,当时李炳买下山头建墓,反映前人雄厚财力,以求先人风光大葬的风俗。

明代墓志失修 随时坍塌

2005年,梁基永来港定居,他指当时发现香港欠缺明代的实体文物或建筑,估计与当时明代在香港“迁界”有关,然而3年下来竟找到明朝“歇山顶式”古墓及珍贵明代墓志。据他说,这座“歇山顶式”古墓坐落屯门山景邨,外形有如两进的民居,外面是清代建筑,而歇山顶则是明代风格,是香港唯一现存同类建筑,弥足珍贵。至于明代墓志,原本埋于粉岭龙跃头邓氏一穴明代古墓内,其后人于70年代修墓,取出墓志,随便竖于墓前,可是墓穴修葺后已无太大文物价值,反而墓志出土,极具价值。可是多年来墓志任由风吹雨打,早已失修现裂痕,恐随时坍塌。

▲梁于粉岭龙跃头找到明代墓志,但墓志现已失修,恐会倒塌。

▲梁基永与山友在屯门山景邨附近找到建于明代的“歇山顶式”古墓。

3年下来,他每星期与山友组成寻墓团,访寻逾150个古墓名穴,最惊险一次是去年3月在屯门青山腹地“狮子巖”,探寻一穴坐落巖下悬崖的隐蔽墓穴。他指,当时计划攀爬植于悬崖下、靠近穴口的大树进入,惟大树倒塌,只得改由山顶爬下。可是入穴要过两关,先是爬下5米狭窄入口,然后弯腰前行至另一入口,但该入口仅得半米阔,“要仰面朝天,双手支撑身体,像青蛙爬下,最狭窄处几乎面贴石壁。”最后成功去到底部,找到面向屯门的小型墓地。离去时,他与山友又要攀爬上去,弄得一身泥土,但惊讶前人为图好风水竟找到如此奇穴,先人下葬时仵工有多艰辛,后人拜祭时亦困难重重。

▲寻墓3年,梁指最惊险一次是去年3月在屯门青山腹地“狮子巖”,要艰辛爬下石洞。

听他解说一众古墓渊源,就如翻看一页页香港近代史、风俗史。说起前人追求风水名穴的轶事,他意犹未尽,如有新界族人竟侵占同族风水墓地,亦有前人的墓碑提示后人不可再修墓,因子十年间已数度修改,每次修改都引起家族纷争失和。他指,广式大墓源自广州,但内地经历文革等洗礼,广府大墓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反观香港却意外保留这些大墓,十分难得。至于新界古墓则属私人财产,政府没权保护,他最担心后人发迹后乱修墓,破坏古墓原有风格。

风水名穴 背后有段故

绿色殡葬成为社会大势,他坦言,更显得保护现存古墓的重要,“墓葬是结合时代建筑、雕刻、书法等工艺元素,亦反映社会风俗的重要文化遗产,希望当局及市民一起珍惜。”他说,最放心不下是茶果岭的旗杆夹这个珍贵科举文物,盼当局在动工发展茶果岭前,将旗杆夹觅地重置或加入作历史展览。

笑言要“平反”大少之名 煮茶下厨样样得

梁基永幼承庭训,说话温文,短讯往还总是“兄前弟后”,礼数周到。爱饮茶的他为求显出茶香,会专诚取山水备煮茶。对被称“西关大少”,他笑言要“平反”,因为平日都会为家人下厨做菜,绝非十指不沾阳春水。

受家族熏陶,梁自中学起收藏古籍及明清扇子,又师从名家学画及书法,属岭南派传人。大角咀的“梁府”典雅朴实,收藏不少字画古籍,客厅挂着曾驻守九龙寨城的清末大鹏协副将张玉堂的书法。“梁府”另一不缺是茶叶,看书款客,他总会备水沏茶。对水源,他甚讲究,定期到半山宝云道或沙田红梅谷取山水,他指山水虽清甜,但会过滤后才饮用。

梁基永3岁时已学钢琴,他忆述当时由姑婆执手相教,近年他积极推广古琴,更曾公开示范及外访交流。他指,平日在家弹古琴,6岁小狗“糯米滋”亦会随琴音跳跃吠叫,十分有趣。

童年时家住“西关”大宅,亦有老佣人“接放学”,梁被称“西关大少”多年。他笑言,现时亦会为家人下厨做菜,如近日便用由番禺直送的“礼云子”炒蛋,认为要为“大少”之名平反。年届50岁,他每早起牀做平板支撑运动(Plank),“对收腹十分有效。”然后在露台小花园看书、吃早餐,再展开一天的教画、授琴及著述工作。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