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世卫组织拟7月宣布“阿斯巴甜”为致癌物 食品饮料行业或迎“甜蜜”暴击

2023-06-29 21:32:5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6月29日,据全球知名新闻通讯社报道称,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的阿斯巴甜将在下个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为可能的致癌物。另据新京报报道,世卫组织回应称,将于7月14日就这一话题发表相关内容,但未透露具体内容是什么。

目前,从可口可乐之类的汽水饮料到玛氏之类的口香糖,诸多饮料零食中都有使用阿斯巴甜。如果阿斯巴甜被确定为致癌物,大众能否避开此类“甜健康”风险?

对此,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副秘书长吴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阿斯巴甜是常用于饮料的非营养型甜味剂,其稳定性较强,可以耐受短时间的加热处理,因此常用于乳饮料、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中。目前,国内对于阿斯巴甜的使用标准在合理的范围内,食品、饮料中对于阿斯巴甜剂量添加均会有所控制。


(资料图片)

“阿斯巴甜还到不了‘确定致癌’的程度,实际上,IARC评定的一级致癌物还有马兜铃酸(鱼腥草里有)、酒精、槟榔、加工肉(香肠火腿、熏肉、腌肉)、咸鱼等,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东西吃多了肯定没好处。”吴佳说。

备受质疑的阿斯巴甜

根据公开资料,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作为蔗糖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的各个品类。

与蔗糖相比,阿斯巴甜具有一般高倍甜味剂共有的优点:高甜度、低热量;同时,阿斯巴甜具有其他高倍甜味剂所没有的独特口感优势:入口起甜速度较快、甜味干净无酸味和金属异味、口感饱满圆润,中后段具有类似蔗糖的微弱香气,整体更近似蔗糖的甜感体验。

吴佳指出,从化学结构和性质来看,甜味剂主要有糖醇类、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三类。具体而言:糖醇是一类低卡路里、填充型甜味剂,主要有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乳糖醇;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按结构可分为三类,包括二肽类、磺胺类和蔗糖衍生物。其中二肽类有阿斯巴甜等,磺胺类有甜蜜素、安赛蜜和糖精,三氯蔗糖为蔗糖衍生物;天然甜味剂提取自天然植物,主要包括甜叶菊苷、罗汉果甜苷、甘草酸、甜茶素等多种甜味剂。

“简单的说,阿斯巴甜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而人工甜味剂我们都不太推荐长期频繁地去吃。”吴佳说。

阿斯巴甜于1981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可广泛用于低热量食品和饮料中。我国于1986年批准阿斯巴甜在食品中应用,常用于饮料、乳制品、冷冻饮品、巧克力、糖果、果冻、烘焙、酱料等。

自1981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添加剂委员会(JECFA)一直明确指出,阿斯巴甜在可接受的每日限度内是安全的消费。例如,一个体重为60公斤(132磅)的成年人必须每天喝12到36罐减肥汽水,取决于饮料中的阿斯巴甜含量才会有风险。这一观点已被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国家监管机构广泛认同。而JECFA今年也在审查阿斯巴甜的使用。

实际上,各界对阿斯巴甜安全性的质疑声音一直不断,有消费者调查显示,阿斯巴甜是美国人不愿饮用无糖可乐的首要原因,为此,百事可乐曾经在2015年决定弃用阿斯巴甜而改为三氯蔗糖增甜。

另有研究发现,阿斯巴甜的所有产物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强烈作用。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脑修复中心的Pradeep G. Bhide教授,利用动物模型证实,阿斯巴甜即便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也能调节杏仁核的谷氨酸能和GABA能突触通路,诱发焦虑行为,而且还通过父系遗传影响三代。相关论文发表于知名期刊PNAS。

而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专论方案和科学研究联合委员会也曾建议将阿斯巴甜作为高度优先评定对象。这也意味着,减少含有阿斯巴甜成分的产品将成为后续需要推动的方向。

致癌危险因素纷繁复杂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公开指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不是一个食品安全机构,他们对阿斯巴甜的审查在科学上并不全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被广泛否定的研究。甚至认为,这可能会误导消费者。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关于阿斯巴甜是否安全(包括致癌性),40年来已经有上百项高质量研究可以证明。美国、欧盟都多次评估过,不存在较大的问题。就在去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出过一个系统性研究的报告,也是说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和癌症关联不大。

“中国是阿斯巴甜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如果‘阿斯巴甜致癌’的舆论闹得够大,可能无糖饮料、无糖口香糖等含阿斯巴甜的食品会受一定冲击。”上述业内人士说。

而为了打消消费者对于阿斯巴甜的健康风险顾虑,百事可乐选择对配方进行的调整。百事可乐在2015年将阿斯巴甜从苏打水中移除,一年后又将其恢复,但在2020年又再次将其移除。

在此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建议消费者不要使用非糖类甜味剂来控制体重的指导方针。该指南在食品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行业认为它们对希望减少饮食中糖分的消费者有帮助。

“我们不建议喝太多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一方面,健康性不特别靠谱;另一方面,味道还是怪怪的,不太好喝。在健康用糖方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的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吴佳说。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但凡涉及到“致癌”二字就较为容易挑起公众的神经,殊不知,“致癌物质”已是屡见不鲜。针对“致癌物质”,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根据与癌症的相关性大小,整理公布了4类致癌物的清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的“致癌物清单”。

梳理这一清单可以发现,具体包括:1类是对人类为确定致癌物;2类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3类是对人类致癌性可疑;4类是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其中,1类致癌物(最高级别致癌物)共120种,包括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酒精饮料、咸鱼、大气污染、太阳辐射和吸烟等。

但需要强调的是,接触这些物质不一定就会致癌,而是代表着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1类致癌物可以增加患癌风险。而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致癌危险因素纷繁复杂,与其过度担忧,不如我们日常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少接触致癌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这才是最为关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