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用电大省广东能源转型:海上风电迅猛发展 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_环球观焦点

2023-06-03 08:32:0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天平上,一头连着资源开发一头关系着污染排放的能源,毫无疑问是影响平衡的关键砝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能源消费大省,近日,广东省能源局印发《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此前出台的各项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细化广东能源结构转型目标。

《方案》明确,到2025年,广东省内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2.6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4%左右,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40%以上。非化石能源将成为广东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消费比重达到29%左右。

能源结构的调整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方案》指出,2022年广东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100亿元,未来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不断壮大太阳能产业,同时推进先进核能产业布局,推动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在2025年达到10000亿元,打造万亿新能源产业集群。

“双碳”目标提出已近3年,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路上,广东走了多远?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广东多地发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正逐步增强,不少工业园区开始利用光伏发电、核电等新能源探索“零碳生产模式”,逐步在广东各地建立起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电能是《方案》提出的能源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之一。《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要提升至40%以上,相比此前《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设立的2025年全省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8%的目标,预期进一步提升。除电能消费比重提高外,2025年广东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预期目标也从2.38亿千瓦提高至2.6亿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近年在广东发展势头迅猛。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广东全省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装机约651万千瓦,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75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30万吨。从最新情况看,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4月,广东风力发电量累计已达122.7亿千瓦时,当期发电量达28.6亿千瓦时,实现同比增长45.2%。

“今年订单比较饱和,和去年相比差不多增长了300%。”在阳江高新区的厂房外,东方电气(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总经理助理施圣展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这家公司主营风力发电机整机设计、开发、装配,202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已达0.81亿元,生产经营相对2022年有所好转。

东方电气所在的阳江,拥有目前广东省唯一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吸引42个、总投资约46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落户,包括明阳风机、金风科技、龙马重工等一批头部企业,基本涵盖从风电整机设计开发到叶片、电机、变桨系统、塔筒、润滑系统、风机基础、海底电缆等全链条风电装备部件。

“目前除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的轴承外,风电整机装配所需要的零部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其中铸件、结构件等零配件都可以在阳江找到供应商。”施圣展表示。

“推动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开发是实现‘双碳’目标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之一。其中,深远海风电、海水制氢、潮汐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重要。”在近日举行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未来深远海风电将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

施圣展介绍,为适应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趋势,今年7月,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17.8兆瓦海上直驱风力发电机将在东方电气阳江基地车间下线。“自2021年投产以来,东方电气已具备年产200台以上、7-18兆瓦海上直驱风力发电机的生产能力。目前我们正在加快研发20兆瓦以上的直驱风力发电机,进一步向深海挺进。”

多元化能源组合探索“零碳模式”

除风电外,光伏发电和核电也是广东发展清洁能源、打造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发力点。

《方案》明确,广东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在公共建筑、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光伏发电应用。新增投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约1200万千瓦。

“广东省光照条件良好且屋顶资源较多,现有建筑屋顶可安装潜力达6232万千瓦,加上交通、农业等领域的综合利用空间,分布式光伏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及低碳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廖翠萍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电力消纳能力强,近五年新增分布式装机年均增长19.51%,未来全省分布式光伏市场潜力超1.7亿千瓦,约可支撑全省10%的用电需求。

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已达1590.2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836.8万千瓦,排名全国第七,约占全国分布式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的5.31%。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兴产业,分布式光伏产业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分散式分布特征也进一步推高运维成本,再叠加融资租赁、保险、管理、法律诉讼等其它成本,导致光伏项目普遍成本高、收益低,经济性不强。

为进一步扩大光伏市场,廖翠萍建议,应积极推广“光伏+建筑”“光伏+储能”“光伏+智慧交通”“光伏+充电桩”“光伏+5G基站”等“光伏+”应用场景,并利用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智能运维水平,保障稳定收益。

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先行探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近2000平方米的全厂管控中心看到,“光伏发电日发电量1.633万kwh,累计发电量507.941万kwh”等数据实时展现在数字大屏上。

2023年初,中科炼化与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合作实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面并网投运。通过在厂区办公区屋顶、车棚、绿化地带、变电所和机柜间屋顶等空间建设装机容量22.37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该项目预计年可发电近2000万千瓦时,年可节约煤炭近24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2万吨。

但现阶段风电、光伏发电量仍然相对有限。为实现“零碳产业园”构想,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简称“东华能源”)选择与中核集团合作开发核电项目。

“目前我们正在茂名探索打造中国首个零碳产业园,规划范围约101平方公里,依托丙烷脱氢、原油一步法和高温气冷堆三位一体,可实现从化工生产到能源使用全环节的零碳排放。”在项目沙盘前,东华能源副总经理余华杰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起零碳产业园的规划蓝图。

据介绍,高温气冷堆能够在保证稳定功能的同时,实现局域网独立运营,具有与石化产业耦合的独特优势,还能够满足园区供气、供热、供电等多种需求,使得整个产业链动力成本降低50%。

“核电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和用能环节的‘双重’降碳,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完整的零碳解决方案。”余华杰表示,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期(Ⅰ)丙烷脱氢等3套装置即将投产。

从政府主导到企业创新,“双碳”目标下,广东这座能源消费大省正逐步探索建立起一个多元、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