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2023中关村论坛|自然博物馆的数字化可持续之路

2023-05-27 21:46:09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文旅市场复苏,博物馆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5月27日,“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在2023中关村论坛举行,多位专家围绕自然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展开了对话讨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其中自然科技类主题博物馆共有266家,这些博物馆是开展科普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运用日益更新的新技术赋能,让自然博物馆更好地拥抱数字化变革,成为下一步的发展关键。

数字时代的机遇


【资料图】

“当今我们所处的数字化时代,对于自然博物馆和博物学来说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挑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数字时代曾被认为是对博物馆的威胁,但反过来看,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能增进共享,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博物馆内的展品。“通过数字化能让更多人了解过去只有少部分人能分享到的信息,这是一种更公平的结果。”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到6565家。其中,自然科技类博物馆266家。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在介绍中指出,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增长迅速,在2011-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综合性自然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增加了23.7万平方米,接近此前二十年增量总和的3倍。

除了建设规模扩大,以自然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也在加快数字化建设。以国家自然博物馆为例,该馆在建设完成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科普管理系统、两微一端融媒体矩阵的基础上,开展了产品数字化采集,建设云端自然线上博物馆。同时,国家自然博物馆还将VR、AR等创新技术应用于展览展示。

“数字技术的应用给自然博物馆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孟庆金表示,自然博物馆的使命与博物馆所处的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关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数字化程度较高,如何让博物馆在原有功能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教育、欣赏或知识共享来提供更多种体验,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平衡的把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旅市场复苏加速,博物馆也成为了不少游客的必去打卡地。从公众角度来看,博物馆可提供收藏、研究、教育、欣赏等功能。而作为深受社会和公众喜爱的地标,博物馆的更新和发展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和办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如何赋能?

对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能从新角度、新方式去看待博物馆的收藏过程。“一方面能将藏品永久性地保存下去,另外一方面也是从新视角对这些藏品背后的科学故事进行深度解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张东亚认为,博物馆数字化共走过三个阶段。“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到数字博物馆,到现在的智慧博物馆。每个阶段的变化不是单纯的升级改造,更多的是一些质的变化。比如最近比较火的ChatGPT大模型,在博物馆的应用会有非常丰富的尝试和变革。”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科的应用要把握一种平衡。”周忠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数字技术作为科技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能促进博物馆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让大众沉溺于数字化时代而忽视对现实自然的关注。”

“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当把新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这一领域时,我们应注重尺度的把握,对科技伦理要进行前瞻性思考,尤其要加强对配套科技伦理的相关社科问题研究。”周忠和说道。

科技助力融合发展

为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地方也在不断出台政策。今年2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一批创新示范的智慧应用落地,引领京津冀地区博物馆高科技创新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当前形势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发展迅速,文博产业科技赋能态势正在加速形成。如何融入新技术、新业态,让博物馆焕发数字化新貌,科技力量的加入不容忽视。在论坛现场,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悉,除国家自然博物馆外,华为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也已建立合作关系,将通过科技创新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针对合作后的数字化愿景,孟庆金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在开展博物馆智慧化的顶层规划和设计,设计完成后将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整体技术体系提供支撑。“此外我们也在进行产品数字化的工作,积累数字产品,设置虚拟展厅,挖掘藏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等。”

“产品数字化之外,服务社会的数据平台搭建同样重要。”孟庆金表示。“观众信息、展品数据、科研数据都至关重要,博物馆最终要通过数字来支撑,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