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规模高增+产品扩容:银行绿色金融增长趋势凸显

2023-04-17 07:23:21来源:中国经营网  

随着上市银行相继发布2022年业绩数据,整体数据来看,绿色金融已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增主力之一,传统绿色信贷普遍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不同增速超过100%,多家银行信贷规模破万亿元。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产品体系建设趋势凸显,“首单”债券频频落地、ESG理财扩容等产品布局力度不断增强。

相关机构分析指出,随着制度、工具等不断完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多层次市场产品体系也在逐步形成,未来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不过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未来数字经济与绿色金融更好融合是大势所趋,银行应借助科技赋能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部分银行绿色信贷同比增幅超100%

上市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普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截至4月15日,根据年报数据,2022年24家上市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同比增幅普遍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6家银行同比增幅超过50%,北京银行同比增幅最高达131.03%,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也分别实现59.95%和67.65%的同比增速。

其中,农商行绿色信贷业务快速发展趋势显现。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张家港农商银行实现绿色贷款余额22.21亿元,增幅达110.52%;重庆农商银行也实现同比32.87%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绿色贷款占比8.43%。

从绿色信贷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4家国有银行均破万亿元大关,信贷余额分别为3.98万亿元、2.75万亿元、2.7万亿元、1.99万亿元,位居前列。

传统绿色信贷业务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日渐深入,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丰富。

农业银行在年报中强调,2022年该行紧扣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创新推出乡村人居环境贷、绿水青山贷、生态共富贷等产品,加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张家港农商银行在年报中指出,该行加大创新力度,推出包括“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苏碳融”“排污权质押贷款”“光伏融”“环保贷”“环保担”等多款支持绿色金融信贷产品。

综合化服务体系的布局越来越受银行关注。建设银行透露,该行打造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类型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平安银行强调,2022年该行不断升级绿色金融产品,落地清洁能源扩产能“股+债”一体化业务,创新新能源电站项目的前期融资模式,打造新能源电站资产交易平台,落地全国钢铁行业首笔 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高碳转型项目贷款,试点碳减排可持续挂钩项目等创新产品。

招商银行也表示,该行持续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投融资工具的创新力度,落地风电设备行业全国首单“ESG 表现挂钩贷款”,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取得了多个“首单”突破等。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一方面根据国家监管的要求,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制度建设创新;另一方面在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局发展更依赖数字化赋能

在加大产品体系建设力度的同时,银行也在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产业结构的布局。尤其在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等方面,近来部分银行在资源及政策投入上都在持续加码。

工商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强调,优先保障绿色信贷等重点领域投放,积极支持优质客户低碳转型改造等合理融资需求。

平安证券在最新研报中分析认为,转型金融主要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环节,这些传统行业的体量很大,构成我国目前GDP的重要贡献因素,转型活动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平安证券指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已逐步成熟,相比之下,对转型金融关注度有待提升。由于当前对转型金融尚缺乏明确制度指引,给转型活动的融资带来障碍;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关注转型金融背后的业务机会,可在制度建设、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积极布局。

平安证券分析指出,认为未来产品设计的多元化、信息披露的完善以及配套激励政策的出台,都将不断推动市场扩容,同时品种将更趋多元,股权类工具(如气候转型基金)也有待发展。“针对有转型意愿的大量高碳企业的非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更积极地探索企业转型综合服务,比如协助客户编制更专业的转型方案、提供评级及公司治理等咨询,助力企业达成转型。”

当前,不仅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有待提升,商业银行针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认为,信贷融资与绿色项目资金周期的期限错配问题,也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在郭海飞看来,银行贷款一般期限较短,而企业绿色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从而导致绿色贷款已经还清,但是该绿色贷款所支持的项目尚未建设完成、投入运行,而银行并未要求企业在贷款还清后、项目投入运行使用后提交项目实际环境效益报告,从而导致银行无法准确掌握绿色贷款所支持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即使有绿色项目变成“伪绿”“漂绿”项目,银行也无从知晓。如何解决绿色贷款与绿色项目的期限错配难题,如何做好绿色贷款所支持绿色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跟踪监测和披露,是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转型金融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郭海飞表示,未来,金融机构需重点解决绿色贷款期限错配难题,同时需要企业按年或定期提交披露实际环境效益报告,最重要的是提交项目投入运行使用一年以后的实际环境效益报告。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也表示,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取得长足进展,已基本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构成的多层次市场产品体系;但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方面规模还是相对偏小,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统一、金融机构专业能力不足、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建设不强等问题还尚待进一步完善。

“接下来,在长期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风险的评估和防范管理,并强化金融科技的赋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赋能绿色金融业务。”袁帅如此表述。

李志青也认为,数字经济与绿色金融更好融合也是未来方向之一。在李志青看来,如何把更多传统产业部门的绿色转型纳入到绿色金融的范畴,如何进行新兴领域(如碳金融、气候金融)等领域与绿色金融更好地衔接,都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要面对的。金融机构可通过数字化平台提高绿色金融效率,实现金融资源和产业部门的更高效对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