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世界报道:这个万亿大市场一“飞”冲天!做“太空生意” “钱景”如何?

2022-09-18 05:40:20来源:央视财经  

航天科工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就。在服务于国防、科学探测领域之外,航天也在为国民经济注入发展动力。

在湖北武汉这块大屏幕上,显示着一列货运火车从武汉至欧洲的运行轨迹。十年前,这样的集装箱到了海上陆上没有信号覆盖的地方,就仿佛“人间蒸发”,而如今,借助卫星物联网设备,它的各类状态信息用户都能了如指掌。

这是我国第一个天基物联网,已发射两颗在轨验证星,开展了示范应用。而把它送上天的,是快舟系列火箭。使用固体燃料的它,可以实现高频次短间隔的发射。9月6日上午10点24分,一枚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而仅仅十几天前的8月23日,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另一枚快舟火箭才刚刚升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间隔不到两个星期,“快舟一号甲”就成功完成两次飞行。十年前,我国大多数运载火箭采用液体燃料,光是发射前的准备周期就需要20天左右。而发射一枚“快舟”只需用车把它运到发射工位,再支起来就可以发射。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市场营销负责人刘畅:快舟系列火箭具备快速响应的特点,在前期的技术接口协调,包括硬件的投产,速度会快一些。因为现在国内的小卫星,星座建设需求比较旺盛。

让火箭研制直面市场需求,这样的思维在十年前还是件新鲜事。一般大型运载火箭发射,每次需要的发射成本达到数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快舟火箭每次发射仅需要千万元人民币左右,还可以通过一箭多星分摊成本,价格亲民了许多。2017年实现首飞以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完成15次飞行,顺利将27颗卫星送入太空。随着成本降低,航天在服务于科学探测、国家重大工程之外,商业的价值正在不断凸显。

十年前的2012年,我国发射了3颗遥感卫星,而这一数字到去年是61颗。如今我国在轨商业遥感卫星数量已达到120多颗。据统计,未来10年,全球将有2万到3万颗卫星需要发射,对火箭的需求量巨大。

航天科工航天三江资产运营负责人陈正兵:卫星发射是一方面服务,未来还有太空旅游、太空探测、太空采矿,有可能还有太空新基建,都需要通过火箭提供从地球到太空的往返运输工具。

十年前,能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的发射场在国内还很少。而今年7月,专门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基地在海南文昌开工建设,力争在2024年实现常态化商业发射。在湖北武汉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内首个具备批量化固体火箭总装测试能力的商业火箭产业园也已经顺利投产一年多,在这里,火箭制造就像流水线一样批量总装生产。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负责人马怀波:实现了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的批量化、低成本的生产,初步建成了商业航天的产业生态圈,以火箭中游的研发制造为纽带,带动了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自2015年进入商业航天时代以来,我国“从0到1”形成了从研制到发射、运营、应用的全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过去6年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每年增长20%以上,在2021年达到1.2万亿元,今年则有望超过1.5万亿元。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关键词: 太空生意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送